滿滿科技感!崇明這家基地引入全國領先的現代化農機
最近,上海市崇明區東禾九谷稻米文化園中出現了一臺“變形金剛”小巧的身軀鮮紅的外殼三角形的輪轂履帶在陽光下泛出金屬光澤,這臺農機光停在路邊就感覺下一秒要“變身。
它的確能“變身”。裝上可以兩邊伸展的齒梳狀機械“手臂”,就是一臺疏松土地的打漿機;“背部”再換上滾筒狀的大型掛機,就是一臺旋耕機,只要更改拖拉機后面的掛機,就能切換不同的農地作業功能。這臺農用拖拉機是東禾九谷稻米文化園剛從日本引進而來的“小家伙”。近段時間,東禾九谷的員工正在日本“教練”石附健一的帶領下學習、熟悉操作這臺拖拉機,為5月初的稻米耕種做準備。
剛坐進駕駛艙,學員曹開華面對一排排貼滿日文的操作按鈕,又興奮又不知道該如何下手。石附健一中日英多種語言夾雜著用手比劃,試圖告訴學員這些按鍵的功能。場面略是滑稽,但好在學員們都是熟悉傳統農機駕駛的老司機,石附健一擰一個旋鈕,只需細心觀察拖拉機部位的變化,便能把“拖拉機使用指南”摸清大概。
“真正熟悉之后,下地操作非常方便。我只需要提前想好今天這場農耕作業需要用到哪些功能,提前設定好程序,按下旋鈕就能使用?!辈荛_華把這種體驗類比于駕駛自動擋小汽車,如此,傳統農機就是手動擋小汽車,駕駛體驗就是掛檔與按鍵的區別。當然,在農田上,駕駛自動擋農機比在公路上更輕松,曹開華激動地描述這種舒適感,“在農田中間開直道時,我甚至可以端杯咖啡,欣賞周圍田野的風景。
實際上,從技術角度出發,這臺農機完全可以實現無人駕駛。根據田地的實際情況,包括面積、土質,農民可以預先設定行進的路線、方向、速度。石附健一透露,日本前兩年已經在農業領域使用無人駕駛農機技術,農民無需擔心土地的顛簸程度影響拖拉機的行進,該拖拉機的感應器靈敏到可以自動保持平衡和勻速。如今,農機引進中國,要真正實現無人駕駛,只需安裝中國的北斗GPS系統,并培養懂得如何因地制宜設定程序的專業人士即可。石附健一希望“該技術在中國的應用能夠解放更多農民,實現更高效耕作?!?/p>
高效仰賴設備的局部改動,關鍵在于輪轂的變革。從傳統的渾圓輪轂到現代化的三角輪轂,形狀的變化可以增大輪轂與土地的接觸面積,輪轂上的履帶式設計有助于讓農田變得更加平整,保證了土地質量,進而使得秧苗可被精準地直線式插入田地,有利于除草機械下地自動化收割。而這一變化在現在看來雖不起眼,但在農業種植系統中卻可能產生質的飛躍。
在近兩年“兩無化”稻米的種植過程中,東禾九谷開心農場董事長杜軍旗發現,受現代種植技術限制,“兩無化”稻米生產不得不使用人工除草。高昂的人力成本成為了“兩無化”稻米量產升級的關鍵難題,而系統中的一環一旦被優化,便是“牽一發而動全身”,起到助力攻克高效除草難關的作用。
所以,杜軍旗今年從日本引進了育秧和種植這兩套智慧農業系統,并著力培訓人員操作,期待4月兩套系統形成完整閉環并順利運轉。據了解,這兩套系統是目前全國范圍內最先進的兩套農機系統。杜軍旗表示:“試運行效果若達到預期,明年會考慮繼續引進,助力崇明農業科創島的建設,為高科技農業的發展儲備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