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9日,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黃魚圈鄉潘太剛水稻種植合作社的水田里,農機手駕駛打漿機為泡好的稻田打漿。
“這是插秧前最關鍵的一步,得好好弄??!作業起來順利不?”
“特別好!這臺打漿機已經沒有前兩年那種顛來簸去、走走停停的阻塞感了。真別說,老潘你這技術沒白用??!這土真軟!”
對講機里,合作社負責人潘太剛與農機手交流打漿作業情況。兩人提到的“技術”,是我市一直推廣的稻草還田技術,正是這項技術,使合作社的土地鹽堿程度大大降低。
什么是稻草還田技術?
“就是把水稻秸稈直接或堆積腐熟后施入土壤中,將秸稈中大量的新鮮有機物料歸還于農田,自然分解,轉化成有機質和有效養分?!鞭r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寧鵬玲介紹,該技術能使稻田有機質增加0.1%~0.3%,可以改良土壤,破解秸稈處理難題。
從硬塊到松軟,從“白地”變黑土,稻草還田給潘太剛合作社帶來了所有農民都期盼的效果:秸稈不燒了,化肥使用減量了,成本減少,產量增加……站在能擠出水的黑土地旁,潘太剛滿是欣喜地說:“今年是我用這技術的第4年,能達到這樣的效果,遠遠超出預期?!?/div>
對比4年前,合作社如今每年都能省去一輪耗費10天的農活,肥料使用率減少20%,節省10萬余元成本,每公頃增產1000公斤左右……而在潘太剛眼里,這些優勢都是“附屬項”。
“土地鹽堿程度是我最關心的?,F在鹽堿地沒有了泛白,再加上插秧前我們使用了有機肥養地,水稻苗移栽成活率明顯提高了?!迸颂珓傉f,稻草還田技術與旱田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相似,也是在秋收后將稻草用農機還田。但由于稻田水含量多,更加容易使秸稈腐熟,腐熟周期也更短,“蟲害、雜草幾乎沒有,更用不上農藥了?!?/div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