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下,正是水稻插秧的時節,在吉林省大安市信達農業合作社,高速插秧機正在水田里穿梭作業。
“這里以前就是‘白花花’的鹽堿地,經過改造,已經變成了良田?!焙献魃缲撠熑送跚空f。近幾年,當地通過運用水洗法配合生物以稻治堿,耕地面積在不斷增加,他們合作社今年承包種植的水稻面積達到了533公頃。
一年變良田,兩年創高產。立足于鹽堿地復育及保護性開發,大安市與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等單位合作開展“黑土糧倉”科技會戰,用物理、生物等方式改良鹽堿地,并創建了“淡化表層”和“熟化耕層”培育合二為一的改良新模式,鼓勵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實施“綜合種養”模式,放養稻田魚、稻田鴨、稻田蟹,在增加收入的同時,糞便還田,還可以對土壤進行進一步改良,提升水稻的品質。
王千士說:“現在看到的是200公頃有機稻田,我們開發鹽堿地的方法已經很成熟,明年還會擴大面積開發鹽堿地,我們希望所有的鹽堿地都變成米糧川、變成良田?!?/div>
據了解,今年大安市通過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將新增耕地1626公頃,成為吉林省糧食產量新的增長極。